第一条来自英国科学刊物《新科学家》杂志,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认为,谷歌研发的神经网络翻译技术,可能会广泛应用于稀有语言的翻译;第二条来自美国权威学术期刊《科学》刊登的一篇文章,文章认为,生物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,可能让我们的计算机硬件变得“越来越软”,这是怎么回事呢?
先来看第一项研究。谷歌翻译你肯定不陌生,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,如果拿它翻译整段话,往往不怎么准确。这是为什么呢?原因在于,谷歌翻译的核心是基于短语的翻译,它会将句子分解成词和短语,再对他们进行独立翻译。这个过程必然会打破句子本身的逻辑,造成结果不准确。
而谷歌的语音翻译功能也是一样,只不过会先把你说的话转换成文本,然后再按照上面的过程翻译。
如今,谷歌的深度学习研究机构“谷歌大脑”,利用对人类神经网络的研究成果,开发了神经翻译技术。通过类似人工智能的方法,谷歌让翻译系统直接把一句话当作翻译的基本单元,在翻译句子中的每一个部分时,都带着整句话的逻辑。打个比方,这就好像把食物从生变熟,原来要把一颗白菜切碎了烧熟再拼起来,而现在是,将整颗白菜放到锅里煮,变熟后最大程度保持了原来的模样。
神经翻译系统的本质就是建立序列到序列的对映,不管你输入的是文字,还是音频,只要有足够的数据供系统学习,就能得出准确的结果。文章认为,这个特点对于语音翻译来说是革命性的,因为它跳过了音频转录文字的阶段,不需要预先对语言进行书面版本的学习。
这有什么好处呢?文章提到,地球上许多稀有语言是缺乏专业的翻译软件的,甚至连标准的教科书都没有,2010年海地地震时,就因为当地的克里奥尔语无法被快速翻译,导致救援出现了很大问题。而谷歌最新的神经翻译技术,就很可能首先应用于类似的稀有语言翻译。
再来看第二项研究成果,计算机硬件可能会变得“越来越软”,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近期,波士顿大学合成生物学家威尔逊·王和他的团队,成功地实现了让细胞像小型计算机一样运算。
其实,人类已经成功地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,把细菌变成了简单的计算机,这并不新鲜。比如,科学家可以操纵细菌的DNA,让细胞在氧气下降的时候发光。
但是,每当科学家把研究扩展到更有价值的哺乳动物细胞时,实验却总是失败。原因是,一个计算机总要有控制开关,而传统来讲一般会采用一种蛋白质做开关,但是这种蛋白质很不稳定。
威尔逊·王和他的团队因此尝试寻找新开关,他们看中了一种叫DNA重组酶的物质,它可以按照我们的想法,切除一些我们不想要的DNA片段,从而起到开关的作用。
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,威尔逊·王设计了一个实验,用这种新开关去控制细胞发光,并且要做到足够稳定。最终,他获得了成功。这个实验证明,细胞计算机可以实现最简单的“是否“逻辑判断。
让细胞发光还不能称为壮举,威尔逊·王表示,通过在不同位置添加更多的重组酶,他们可以建立各种回路,每个回路都可以执行不同的逻辑操作。目前,该团队已经建立了113个不同的细胞回路,成功率达96.5%。
细胞计算机有什么作用呢?文章认为,它可以创造新的医疗疗法。例如,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细胞计算机来精准检测癌细胞,从而产生一个反应来消灭肿瘤。
以上就是今天给你介绍的两个科研新成果:神经网络翻译技术可能广泛应用于稀有语言的翻译,我们的计算机硬件可能变得“越来越软”。
关键词: 计算机硬件